加热炉测温点的核心是 “按温度场分布 + 工艺需求布点”,既要保证测温覆盖均匀、数据精准,又要避免冗余或盲区,以下从布点原则、数量 / 位置选择、传感器选型、常见问题解决展开,适配工业电阻炉、燃气炉、热处理炉等场景:
均匀覆盖:按炉腔有效区域(工件摆放范围)均匀分布,避免单点测温代表整体;
贴近工件:测温点优先靠近工件表面(距离≤50mm),而非炉壁 / 空区(温度偏差大);
避开干扰:远离加热元件(如电热丝、燃烧器)、炉门缝隙、气流死角(如角落涡流区);
工艺导向:升温阶段关注 “温差控制”,保温阶段关注 “均匀性”,降温阶段关注 “梯度”;
冗余备份:关键测温点(如工件核心区)设置双传感器,避免单点故障导致工艺失控。
| 炉腔有效容积(m³) | 测温点数量(最少) | 布点方式 |
|---|
| ≤1(小型实验炉) | 3 个 | 上、中、下各 1 个(垂直分布) |
| 1~5(中型工业炉) | 5~7 个 | 垂直 3 层(上 / 中 / 下)+ 水平 2~4 点(左 / 中 / 右) |
| >5(大型热处理炉) | ≥9 个 | 3×3 矩阵(垂直 3 层 × 水平 3 点),炉门 / 炉尾额外补点 |
箱式炉:
井式炉(立式):
隧道炉(连续式):
真空炉 / 气氛炉:
| 测温范围 | 推荐传感器 | 精度 / 优势 | 适用场景 |
|---|
| 0~600℃ | PT100 铂电阻(A 级) | 精度 ±0.15℃,稳定性好 | 低温加热炉、实验室炉 |
| 600~1300℃ | K 型热电偶(耐温型) | 精度 ±1℃,耐温性强 | 中温工业炉、热处理炉 |
| >1300℃ | S 型 / R 型热电偶(贵金属) | 精度 ±0.5℃,耐高温氧化 | 高温陶瓷炉、冶金炉 |
插入深度:传感器插入炉腔长度≥炉腔直径的 1/3(小型炉≥100mm),确保感温元件完全进入有效温区;
安装方式:垂直或倾斜 45° 安装,避免水平安装(冷凝水 / 粉尘堆积影响感温);
防护措施:高温炉需加装陶瓷保护管(耐 1300℃以上),气氛炉用刚玉保护管(防腐蚀);
布线:补偿导线与热电偶类型匹配(如 K 型配 K 型补偿线),远离强电(如加热电源线),避免电磁干扰。
数据采集:通过 PLC 模拟量模块(如三菱 FX5-4AD、西门子 SM1231)采集传感器信号,采样周期 100~500ms;
温度均匀性计算:取所有测温点的平均值(T_avg),计算最大温差(T_max - T_min),需满足工艺要求(如热处理炉≤±5℃);
PID 控制联动:以主测温点(如炉腔中心)为 PID 调节基准,辅助测温点超差时触发报警或微调加热功率;
异常判断:当某测温点与平均值偏差超 ±10℃(可自定义阈值),判定为传感器故障或温区异常,PLC 触发报警(如 “HMI 显示某点测温故障”)。
| 问题现象 | 原因 | 解决方法 |
|---|
| 测温点温差过大(>10℃) | 布点不均、加热元件损坏、气流紊乱 | 增加测温点密度、检修加热元件(更换损坏电热丝)、加装导流板优化气流 |
| 传感器读数漂移 | 保护管结垢、元件老化、接线松动 | 定期清理保护管(每月 1 次)、每 6~12 个月校准传感器、紧固接线端子 |
| 炉门附近测温偏低 | 密封不严、散热过快 | 更换炉门密封垫、在炉门内侧增设测温点,联动加热功率补偿 |
| 单点数据异常(跳变) | 电磁干扰、传感器损坏 | 更换屏蔽补偿线、移动布线位置(远离强电)、更换故障传感器 |
热处理炉:遵循 GB/T 9452-2019《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》,有效加热区温差≤±5℃(精密件);
工业电阻炉:按 JB/T 10123-2021 要求,测温点数量≥5 个(容积 > 1m³),传感器精度≤±1℃;
实验室炉:需定期(每 3 个月)校准测温点,用标准温度计比对,偏差超 ±2℃需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