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菱 PLC 的结构化编程和梯形图编程是两种不同的编程范式,核心区别体现在编程思想、组织形式、适用场景等方面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比两者的差异:
一、核心思想与起源
二、程序组织形式
| 维度 | 梯形图编程 | 结构化编程 |
|---|---|---|
| 程序结构 | 单一大程序(或简单子程序),逻辑按顺序排列,类似 “线性流水”。例:从左到右、从上到下依次编写启动、停止、报警等逻辑。 | 多层级结构:主程序(Main)调用功能块(FB)/ 函数(FUN),FB 内部可再调用子 FB,形成 “树状层级”。例:主程序→电机控制 FB→速度计算 FUN。 |
| 代码复用 | 复用性差,相同逻辑需重复编写(或通过宏指令简单复制),修改时需逐个调整。 | 高复用性,功能块(FB)可被多次实例化(如 “电机控制 FB” 可同时控制 10 台电机,仅需分配不同背景数据块)。 |
| 变量管理 | 依赖全局变量(如 D 寄存器、M 继电器),变量作用域不明确,易出现命名冲突。 | 支持局部变量(FB 内部变量)、输入 / 输出参数,变量作用域仅限模块内部,全局变量仅用于模块间通信。 |
| 可读性 | 简单逻辑(如启停控制)直观,复杂逻辑(如多轴同步)易出现 “spaghetti code(面条代码)”,难以追踪。 | 复杂逻辑被拆分为独立模块,每个模块功能单一,通过模块名称和参数即可理解用途,可读性高。 |
三、编程语言支持
四、适用场景
| 场景 | 优先选择 | 原因 |
|---|---|---|
| 简单逻辑控制(如单机启停、手动 / 自动切换) | 梯形图编程 | 直观易懂,符合电工思维,开发效率高。 |
| 复杂系统(如多轴运动、生产线联动、带算法控制) | 结构化编程 | 模块化设计降低复杂度,便于团队协作和后期维护。 |
| 标准化设备(如系列化机床、通用控制模块) | 结构化编程 | 功能块可复用,减少重复开发,统一调试标准。 |
| 小型 PLC(如 FX3U 及以下) | 梯形图编程 | 低端 PLC 对结构化支持有限(如不支持 FB/UDT),梯形图更适配。 |
| 大型 PLC(如 Q 系列、FX5U) | 结构化编程 | 硬件支持完整的结构化功能(FB、UDT、多任务),能发挥其性能优势。 |
五、典型案例对比
1. 控制 2 台电机的启停与报警(简单场景)
2. 多轴速度同步控制(复杂场景)
六、总结
在实际应用中,两者并非完全对立:结构化编程中可嵌套梯形图(如 FB 内部用梯形图实现逻辑),而简单梯形图程序也可通过子程序调用实现基础模块化。选择哪种方式,需根据 PLC 型号、系统复杂度和团队习惯综合判断。

